- 中文学名 :
- 大麦
- 拉丁学名 :
- Hordeum vulgare L.
- 界 :
- Angiospermae – 被子门
- 纲 :
- Class Monocotyledoneae -单子叶植物纲
- 目 :
- Order Graminales 禾本目
- 科 :
- Family Poaceae 禾本科
- 分布 :
- 长江流域、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
- 种 :
- Astragalus tenuicaulis 细茎黄耆
- 门 :
- Angiospermae – 被子门
- 原产地 :
- 中东
大麦 词条目录
关联分类
形态特征

我国种植情况
有适于温带、亚北极地区、亚热带的品种。生长期至少90天,在谷类作物中是较短的。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生长季节很短的坡地也可栽培,但产量较低。其抗干热的能力也较其他小粒作物强,在北非近沙漠地带于秋天播种,在欧洲西部和北美的冷温潮湿地带于春天播种。
我国各地都有栽培。我国大麦的分布在栽培作物中最广泛,但主要产区相对集中,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、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。啤酒工业的发展和对大麦原料的需求,西北和黑龙江等地啤酒大麦发展较快。根据生态因素中的光、温条件以及地理位置、播种期等特点,将中国栽培大麦划分为三大生态区。
北方春大麦区
包括东北平原,内蒙古高原,宁夏、新疆全部,山西、河北、陕西北部,甘肃-景泰和河西走廊地区,属一年一熟春大麦区。从80年代后期,啤酒大麦发展很快,最大面积曾达到1000万亩,尔后逐年减少,至1995年200余万亩。该区在大麦生长季节日照长,昼夜温差大,对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有利,千粒重高。特别是西北,天气晴朗,有黄河水,祁连山和天山雪水灌溉,啤酒大麦籽粒色泽光亮,皮薄色浅,发芽率高,是我国优质啤酒大麦生产潜力较大的基地。黑龙江省被称为“北大荒”的松花江和三江平原,地域广阔,土壤肥沃,7月下旬进入雨季,适合种植早熟品种,也是我国比较好的啤酒大麦基地之一。
青藏高原裸大麦区
包括青海、西藏全部,四川-甘孜、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,甘肃-甘南藏族自治州,云南-迪庆藏族自治州。大麦种植在海拔3000米以上,属高原气候,阴湿冷凉,昼夜温差大,一般无霜期短。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,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,一年一熟,以多棱裸大麦为主,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。
黄、淮以南秋播大麦区
包括山东,甘肃的陇东和陇南,晋、冀、陕南部及其以南各省,四川盆地,云贵高原6个生态亚区,是我国大麦的主要产区。均秋季播种,根据越冬期的低温程度不同,品种有冬性、半冬性和春性。黄、淮冬麦区冬季气温低,品种属冬性。该区降雨量适中,大麦比小麦早熟10天左右,收获前后天气晴朗,历史上就有种大麦的习惯,是我国啤酒大麦基地之一。长江流域、四川盆地以南地区,大麦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左右,是我国大麦的主要产区。该区气候温暖潮湿,降雨量大,大麦作为早稻的前作,主要用作饲料。江苏的淮河以北和盐城地区,降雨量一般比长江以南少,大麦籽粒色泽比较好,千粒重较高,也是比较理想的啤酒大麦基地。
青裸(青藏通称)
裸麦(植物学大辞典)(变种)
一年生三秆直立,光滑,高约100厘米,径4-6毫米,具4-5节。叶鞘光滑,大都短于或基部者长于节间,两侧具两叶耳,互相抱茎;叶舌膜质,长1-2毫米;叶片长9-20厘米,宽8-15毫米,微粗糙。穗状花序成熟后黄褐色或为紫褐色,长4-8厘米(芒除外),宽1.8-2厘米;小穗长约1厘米;颖线状披针形,被短毛,先端渐尖呈芒状,长达1厘米;外稃先端延伸为长10-15厘米的芒,两侧具细刺毛。颖果成熟时易于脱出俘体。
我国西北、西南各省常栽培。适宜高原清凉气候。模式标本采自亚洲。
藏青裸(青藏俗称)
又大麦(禾本科图说)(变种)
一年生。秆直立、光滑、高约100厘米。叶鞘光滑,短于节间,两侧具两个披针形叶耳;叶舌膜质,长1-2毫米;叶片长18-25厘米,宽1-1.8厘米,扁平,稍粗糙。穗状花序长5.5-8厘米(芒除外),宽约1.5厘米;小穗长约1厘米;颖线形,被短毛,先端延伸为长8-10毫米的细芒;外稃顶端具三个基部扩张的裂片,两侧者向外反或呈水平状,其先端渐尖而成短而弯曲的芒或无芒。颖果成熟后易脱出。
我国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甘肃等省区常栽培,华北等地区也有种植。模式标本采自德国。其种子来源于法国。
栽培技术

收获贮藏

历史
大麦产生于中东,栽培可能在史前始於埃塞俄比亚高地和东南亚,据信在埃及可追溯到西元前5000年,在美索不达米亚、西北欧和中国分别始於西元前3500年、前3000年、前2000年。大麦为16世纪犹太人、希腊人、罗马人和大部分欧洲人的主要粮食作物。
大麦在我国是个古老的作物.据考证,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,古羌族(居住在青海)就已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,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。大麦具有早熟、耐旱、耐盐、耐低温冷凉、耐瘠薄等特点,因此栽培非常广泛。椐统计,我国大麦种植面积在20世纪30年代曾达到9570万亩,总产85亿公斤;50年代,面积缩小到5809万亩,总产34.5亿公斤;70年代,面积又扩增到9750万亩,总产99亿公斤,每亩产量101.5公斤。已缩减到1500万亩,每亩产量266公斤。
药用价值
大麦(《本草经集注》)【别名】麰(《广雅》),倮麦,麰麦(陶弘景),牟麦(《纲目》),饭麦、赤膊麦(《医林纂要》)。
【来源】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实。
【植物形态】大麦
一年生草本,高60~100厘米。秆直立,光滑无毛。叶鞘无毛,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,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;叶舌小,长仪l~2毫米,膜质;叶片扁平,长披针形,长8~18厘米,宽6~1B毫米,上面粗糙,下面较平滑。穗状花序,长4~10厘米,分为若干节,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,小穗长约2厘米,通常无柄,每小穗有花1朵,内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微被短柔毛,先瑞延长成短芒,长仅8~14毫米;外稃长圆状披针形,光滑,具5条纵脉,中脉延长成长芒,极粗糙,长8~13厘米,外稃与内稃等长;雄蕊3枚;子房1枚,花柱分为2枚。颖果与内外稃愈合,罕有分离者,颖果背有沟。花期3~4月。果期4~5月。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本植物的枯黄茎秆(大麦秸)、发芽的颖果(麦芽)、幼苗(大麦苗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【性味】甘咸,凉。
①《别录》:"味咸,微寒,无毒。" ②《本草衍义》:"性平,凉。"
【归经】《要药分剂》:"入脾、胃二经。"
【功用主治】和胃,宽肠,利水。治食滞泄泻,小便淋痛,水肿,汤火伤。
①《别录》:"主消渴,除热,益气,调中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大麦面平胃,止渴,消食,疗胀。"
③《崔禹锡食经》:"主水痮。"
④《本草拾遗》:"调中止泄。"
⑤《纲目》:"宽胸下气,凉血,消积,进食。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研末。外用:炒研调敷或煎水洗。
【宜忌】《本草经集注》:"蜜为之使。"
【选方】①治卒小便淋涩痛:大麦三两,以水二大盏,煎取一盏三分,去滓,入生姜汁半合,蜜半合,相和。食前分为三服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②治麦芒入目:煮大麦汁洗之。(孙思邈)
③治蠼螋尿疮:大麦研末调敷,日三上。(《伤寒类要》)
④治汤火灼伤:大麦炒黑,研末,油调搽之。(《纲目》)大麦面作稀糊。令咽之,既滑腻,容易下咽,以助胃气。"
食疗价值

经济价值

词条图片